真相网:“9‧18事变后 中共勾结日军夹击国军之真相” (今天共有2篇文章) |
Posted: 12 Jan 2017 03:04 AM PST 【真相网2017.1.12】近日,中共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凡有"8年抗战"字样的,全部改为"14年抗战"。长期以来,中共编造谎言宣称自己是"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而已披露的历史真相揭示,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就破坏国军抗日,并与日本情报机构、日军共谋对抗国军。 中共改8年抗战为14年 抢"抗日"话语权 1月10日,大陆媒体报导,中共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凡有"8年抗战"字样的,全部改为"14年抗战"。中共教育部证实今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将落实这项修订,并表示去年10月国务院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 所谓"14年抗战",是将1937年"七七事变"开启的全面抗战,提前至1931年日本炸毁东北南满铁路的"九一八事变"。 台湾出版的抗战史中,一直都有将"九一八"等全面抗日前的战役放入,"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中,便将"九一八"到"七七"这段时间称为"备战"。 台湾国立政大历史系教授刘维开向中央社表示,中共现在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是想在抗战史上争取更多自身的角色和作用。而中共在"七七事变"前的所谓抗日,并不是基于国家的主权统一,而是为了完成共产国际的使命,实际上仍与国民政府对立。 港媒《经济日报》分析认为,近年中共意图争夺抗战领导地位,自称是"中流砥柱",大搞纪念活动,希望成为中日战争的最终代言人,而今次修改教材拉长抗战时期,就是为了凸显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贡献。 早在2014年,就有大陆官媒将抗战8年炒作成14年,当时《新纪元》杂志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中华民族8年全面抗战,举世公认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寇投降。中共擎出一直好使的爱国牌,把8年抗战延伸为以1931年东北沦陷开始的14年,无非是找不出自己8年里做了哪些令世界折服的抗战壮举,要从之前6年东北民众抗日的壮烈事迹中挖出些佐料往自己脸上贴金,证实自己才是主导抗战者而不是蒋中正的国民政府。 当初东北义勇军达30万之众,其中辽宁有58路,划分为5个军区,占东北的2/3强。义勇军成分特别复杂,包括正规军队和警察大队、旧军政人员、收编的胡匪、农民秘密会社及青年学生等。当时的"东北义勇军"和国民政府的关系也很密切。到1933年初,义勇军主要部分基本上被日军消灭,剩余残部只能开展零星的游击战争。 不过1949年以后的中共历史教科书中,"东北义勇军"变成了"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中共声称,其领导的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战的中坚。而事实上,中共中央14年间基本和"东北抗日联军"处在"失联"状态。中共教科书里的中共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被自己人出卖后牺牲的。 ![]() ![]()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破坏国军抗日 "九一八"事变(又作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州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2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整顿内部、筹集资金、强化军队,准备长期抵御日本的侵略,国民党内部也呈现不计前嫌,团结御侮的局面。很多军阀后来都变成了积极抗日的将领。然而,中共不仅没有任何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趁火打劫。 "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9月20日,中共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宣言》。这个宣言除了表明中共为苏联附属和要领导抗日以及大量篇幅诬蔑国民政府、国名党和蒋介石之外,就是号召国民"要联合起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工人罢工、农民骚动、学生罢课、贫民罢业、士兵哗变"。 9月22日,中共通过的《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称,"党在这次事变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群众对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抓住一切农民、工人、士兵的具体的切身要求,发动他们的斗争⋯⋯反对进攻苏联和苏区,拥护苏维埃,武装保卫苏联";还把日本侵占东北称为"最露骨的反苏战争的序幕"。 中共还有一系列的决议和宣言等,其内容都类似。主要内容都是为了"武装保卫苏联",要煽动国内各阶层的骚乱,而推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统治。 1931年12月29日,共产国际在给中共中央的"共产国际指示"中明确提出,"推翻国民党是反对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领导学生运动,利用学生煽动起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农民群众"。 从上述中共与共产国际的文件可以看出,中共完全执行苏联共产国际的指令,对抗国民政府。 ![]()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与日军夹击国军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抓住了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情绪,然后又抓住囯民政府在准备抗日和整顿内部以及对日虚与委蛇的一些具体措施进行扭曲、甚至造谣、诬蔑。中共这一切都是在"抗日"的招牌下进行,更能煽惑人们对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反对声浪。而中共军队趁机大肆发展壮大,并与日军夹击国军。 "九一八"事变后两个月,即1931年11月7日(即苏联国庆日),中共宣告其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囯焘为副主席,并设立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这个临时"中央"于1932年1月9日作出《中央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要求工农红军"将中央区闵粤赣,赣东北,湘鄂赣,湘赣边北苏区联系成整个一片的苏区,并以占取南昌,抚州,吉安等中心城市来结合目前分散的苏维埃根据地,开始湘鄂赣各省的首先胜利"。 接着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了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训令中说"继续著1931年的工作,贯通了闽赣苏区,目前应该更进一步的贯通湘赣苏区,造成以湘赣为中心联系到湘赣,闽赣的广大版图。进而威胁吉安,向闽北发展,使革命更迫近,争取一省和数省首先胜利的前途"。 根据这个训令,以第三军团为主力,由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于2月3日起打响了围攻赣州的战役,"4月20日,东路军攻占漳州⋯⋯这次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张贞的大部分兵力,剪除了敌人的一翼,同时又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获得大量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的补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彭德怀部署两路军在湘赣边区也扩军40个营。" 6月5日,中共"临时中央"发布军事训令"一、五军团主力应与和西三军团相呼应,解决入赣闽敌⋯⋯随后第一、五军团经过酷暑下的长途行军,赶到广东的乌经地区⋯⋯进行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恶战,击溃粤军20个团。" 中共"临时中央"发布的系列军事训令还显示,8月8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一、三、五军团发动乐安、宜黄战役的命令。"17日攻占乐安,20日攻克宜黄。23日乘胜占领南丰。这一仗打得异常迅猛,速战速决,一周内连克三城,俘敌5000多人。""10月18日、19日、22日连克赣南边界的黎川、建宁、泰宁、邵武四城。11月间,又克光泽、资溪、和金溪。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它扩大了苏区地域数百公里,建立了闽赣省,并使闽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1933年元旦,红一方面军全军在黎川城举行北上誓师大会,周恩来参加了。2日他和朱德随军出发。5日、6日在黄狮渡首战告捷。8日、9日又在浒湾同孙连鈡、吴奇伟部展开激战。这两次战斗共俘敌4000。" 1933年元旦,日本也在北方开始进攻榆关(即山海关),与中共军队配合南北夹击囯军。中央政府立即抽调中央军关麟征部北上增援,与北方各军编组8个军团准备进攻。6日,蒋介石委员长也匆匆自汉口北上保定指挥军事。3月9日,29军宋哲元部在喜峰口以大力奇袭日军,血战三昼夜,杀死日寇逾三千,成为震惊中外的首次抗日胜利。宋部刘汝明师又在罗闻塔大胜日军。 抗日战史叙述称,"蒋委员长坐镇保定,抗敌将士获精神上之鼓舞,战况成乐观取向。不意共军突于此际扩大叛乱,分路鼠扰赣、闽,蒋委员长遂不得不于26日离保南返。 "这就是说,蒋介石在"九一八"后长城抗战之际,受到日本和中共南北夹击,不得不疲于奔命应付外侮和内贼。 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曾检讨对中共认识不透彻,误以为中共毕竟也是中国人,面对民族危难,总不至于真的⋯⋯所以未下决断清除之。不成想养虎终于为患、酿成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 ![]() 中共私通日本情报机构与日军 共谋对抗国军 大量的抗日战争史实表明:中共在"九一八"前后的行动与准则,从后来国共第二次合作和"七七事变"后直到抗日胜利,始终一如既往——趁日寇入侵之机,假抗日之名,行自我扩张之实。 历史事实更证明,中共直接与日本情报机构、日军勾结,共谋对抗国军。 2015年11月,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远藤誉撰写的《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一书在日本出版。远藤根据她收集的中国、台湾、日本三方面资料,来论证中国国民党军队抗日时,中共与日本驻上海的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合作打击国民党的史实。 书中说,1937年日中全面战争开始后不久,中共就向上海和香港派遣特务,与日本外务省旗下的特务机构"岩井公馆"的岩井英一、设置在日本陆军参谋部特务机构"梅机关"的影佐祯昭等接触。 远藤收集的岩井回忆录《回想的上海》中明确说,中共特务把通过国共合作得到的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提供给日方,目的存在弱化国民党的意图。 书中记述,1932年,作为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情报部副领事的岩井赴任后,认识了后来被称作"五重间谍"的新声通讯社中国记者袁殊(袁学易)。1935年6月,岩井解救了被国民党逮捕的袁殊,增添了两人的交情。 岩井获准在上海设置了"公使馆情报部",并在上海领事馆设置了特别调查班,搜集蒋介石政府的内部情报。岩井全权委托袁殊组织新党,结果袁殊招募了大批中共地下党员,而所有经费由日方支付。最终新党运动演变成"兴亚建国运动"。 这个时期,袁殊还把前中共特工头子潘汉年介绍给岩井。岩井在《回想的上海》中回忆说,此后每次都是潘汉年求见,潘把通过国共合作得到的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提供给日方;且以岩井公馆作据点,扩大中共在香港的间谍活动。 岩井委托日本驻香港领事馆的小泉清一每月向潘汉年支付2,000港元作为收购情报费,加上由潘汉年筹办多种定期出版的刊物费等,每次另支付潘汉年1万港元。 当时,2,000港元相当于一名香港华人警员5年的薪水,而日本每年向潘汉年支付的费用相当于一名香港华人警员60年的薪水,而且尚不包括刊物费,最终这些钱都落入中共手中。日本支付的费用大部分源自外务省机密费。岩井回忆说,支付的总额达30多亿日元(超过2,500万美元)。 岩井《回想的上海》还披露,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汉年通过袁殊向岩井提议,商谈共军与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停战"事宜。岩井表示,对他来说,这是印象最深刻的来自中共方面的请求;他把该建议转手日军驻汪伪政府最高代表、日本陆军中将影佐,潘汉年从此开始直接与日军接触。 《田中角荣传》披露,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前,毛泽东于9月27日在中南海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向毛道歉:"对不起啊,我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使中国受到很大的伤害。"毛则说:"不是对不起啊,你们有功啊,为啥有功呢?因为你们要不是发动侵华战争的话,我们共产党怎么能够强大?我们怎么能够夺权哪?怎么能够把蒋介石打败呀?""我们如何感谢你们?我们不要你们的战争赔偿!" 毛泽东不止一次感谢日本侵华。早在1961年1月其会见日本社会党议员黑田寿男等人时就说:"日本皇军过去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中国人民接受了教育。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我们现在还在山里,就不能到北京看京剧了。正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让我们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创造了胜利的条件。日本垄断资本和军阀给我们做了件'好事',如果需要感谢的话,我倒想感谢日本皇军侵略中国 。" 毛的言论佐证中共与日本勾结、对抗国军的真相;形同公开承认,中共没有"领导抗战",是借日本侵华趁机坐大,待国军主力与日本拼得差不多了,发动内战夺权。 轉載自大紀元 » 本文标题:9‧18事变后 中共勾结日军夹击国军之真相 - 真相网 |
Posted: 12 Jan 2017 02:59 AM PST 【真相网2017.1.12】[张东园(编辑整理)]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共分为三个组:数理组、生物组、人文组。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陆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分子。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包括郭沫若在内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凌鸿勋、林可胜、傅斯年、董作宾、李济、王世杰、吴稚晖、朱家骅、李先闻9位,占院士总数的11.9%;另外去了美国的有陈省身、李书华、赵元任、汪敬熙、胡适、吴大猷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1:许宝騄 ![]() 许宝騄(1910年9月1日-1970年12月18日),数学家,概率论、数理统计学科的开创者。许宝騄出身名门,祖父曾任苏州知府,父亲曾任两浙盐运使。兄弟姊妹共7人,他最幼。其兄许宝驹、许宝骙均为专家,姐夫俞平伯是著名的文学家。1929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与华罗庚同学。1936年至1940 年,许宝騄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当研究生,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从1947年至1970年,他一直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1966年开始,许宝騄拖着病躯,一步三歇应命前往指定地点接受批斗,如是三年。捱至1970年底终于不支死去。其兄许宝骙著文回忆:"文化大革命中,宝騄身蒙灾难,兢兢自克。亲属往访,辄闭门不纳;偶或遥遥一望,便挥手令去,不交一言,其精神痛苦可想见矣!宝騄偶染肺炎,不数日,竟在家属毫无所闻情况下溘然长逝。……数页写着未竞的残稿散落在地,见之凄然掩涕,怆然神伤而已!"1970年12月18日,许宝騄逝世于北京,年仅60岁。 2:华罗庚 ![]()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数学家,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1949年,华罗庚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执教,1950年春,华罗庚返回大陆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文革期间,正在外地推广"双法"(优选法、统筹法的简称)的华罗庚被造反派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1974年,华罗庚被"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江青在法家著作注释会上公开点名,说他到20多个省市推广"双法"是"游山玩水"。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主题为《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当日晚上10时9分逝世,75岁。 3:叶企荪 ![]() 叶企荪(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也作叶企孙。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11年,叶企孙成为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去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系,并于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清华学校创立大学部,他应聘物理学副教授,把刚从东南大学毕业的赵忠尧、施汝为带到清华担任助教。1926年清华学校大学部调整,开设学系。叶升为正教授并继梅贻琦担任物理系主任。1929年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出任理学院院长,被推举为决定学校重大政策的7位评议员之一,此后一直是清华大学的 核心领导人物之一。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曾受到他的提携。中共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 "文革"中因他的得意门生熊大缜的冤案而身陷囹圄。(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得意学生,叶原来打算保送他到德国留学,但他一心想到由中共方面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参与抗日。在叶的支持下,熊大缜前往战区担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并吸收了一批支持抗日的清华学生。他们利用专业知识为根据地制造烈性炸药、地雷、雷管,熊又利用自己的关系及叶企孙的支持购得无线电等军需品,大大缓解了当时中共缺乏弹药支持的困局。但在国共两党的冲突中,熊大缜因失言被诬陷为"钻入革命队伍中的特务",由晋察冀军区"锄奸队"秘密逮捕并处决,由于当时子弹奇缺,被用石头砸死)。 1967年6月,叶企孙作为"反革命分子"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停发工资,并送往"黑帮劳改队"。叶曾一度精神失常,产生幻听。1968年4月,中央军委办公厅正式对叶发出逮捕令,连续八次对其进行审讯,迫其多次书写"笔供"。1969年11月,因为缺乏实质证据,叶被释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仍以"中统特务嫌疑"受隔离审查。每月发给叶企孙50元生活费。这时他两脚肿胀,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身体弯成90度。当时不少人在海淀中关村一带见到了这种情景:"叶企孙弓著背,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有时来到一家店铺小摊,或买或向摊主索要两个明显带有虫咬疤痕的小苹果,边走边津津有味地啃著,碰到教授模样或学生打扮的人,便伸出一只枯干的手,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1977年1月 13日21时30分,叶企孙去世。终年80岁。 4:赵忠尧 ![]()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启蒙者。其早期对γ射线散射中反常吸收和特殊 辐射的实验发现,在正电子、反物质的科学发现史上有重要意义。他在1930年成为历史上首名捕捉正电子的人,其研究直接促成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森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安德森在晚年承认他的研究是建基在赵忠尧的基础之上。赵忠尧首次在中国开设核物理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在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培养大批人才,为中国核物理宗师,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之父"。 赵忠尧桃李满天下,学生中许多为有关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如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王大珩、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赵仁恺、冯端、朱清时等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诞生,第一枚氢弹爆炸,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个高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问世,第一个核电站动土兴建……这些原子能开发领域的成果,有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来自赵忠尧和他的学生们。 1948年,身在美国的赵忠尧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底,赵忠尧完成了静电加速器的器材订购任务,欲回国研制。1950年8月29日,赵忠尧和钱学森一道自美国启程,返回大陆。"文革"中,由于曾滞留美国的经历,赵忠尧被戴上"特务嫌疑"的帽子,关进了牛棚。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 5:饶毓泰 ![]() 饶毓泰(1891年12月1日-1968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南开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1913年考取官费赴美国留学。初入加州大学,后转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该校物理系学士学位。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来到南开大学任教授,创立物理系并任主任。学生中有吴大猷、吴大任、郭永怀、马仕俊、江泽涵、申又振、陈省身、郑华炽等。1949年拒绝去台湾,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人们把他和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四大名旦"。1949年至1951年,继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1952年北大院系调整时,被迫辞去院、系领导职务。 文革中饶毓泰遭到严厉打击和迫害,饱受折磨,1968年10月16日"清理阶级队伍"时,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上吊自杀身亡,终年78岁。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说的最后一段话曾提到饶毓泰:"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试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这一件事,我认为平生最为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6:曾昭抡 ![]() 曾昭抡(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早期领导者之一。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适美国曼哈顿计划原子弹试射成功,阿尔伯特‧魏德迈将军向俞大维提议派人前往学习,经呈报蒋中正同意,军政部考核后推派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吴氏推荐,带2位助理李政道与杨振宁)、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等代表赴美。194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57年反右时,曾昭抡被划为右派。1958年4月,他应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之邀,只身一人前往武汉大学化学系执教。1961年,曾昭抡被查出身患癌症。文革开始后,曾昭抡在北京的妻子俞大絪(博主注:俞大絪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陈寅恪先生的表妹,哥哥俞大维是台湾国防部长,妹妹俞大彩是傅斯年的夫人,"许国璋英语"中三年级部分就是俞大絪所写。)被抄家,她被强迫下跪,红卫兵剥除她的上衣,用皮带死命抽打。当时她独自在家,俞大絪悲愤难抑,于当天即1966年8月25日服药自尽。而她的丈夫曾昭抡在承受着丧妻之痛的同时,也被武汉大学作为"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当癌细胞开始转移、病魔严重威胁著身体时,他不仅没有必要的治疗,而且依旧没逃脱被隔离审查和批斗的命运。1967年12月8日,曾昭抡含冤离世,终年68岁。 7、翁文灏 ![]() 翁文灏(1889年-1971年1月27日),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12年);是中国矿物学第一本专著《中国矿产志略》的作者(1919年);是中国第一张彩色中国地质测量图的编制者(1919,著8色);是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专著的作者之一(1922,《甘肃地震考》等);也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1916,与丁文江共同创办);同时,翁文灏还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代表(1922);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1925);是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1926);是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岩和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理论的首创者。翁文灏还是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由于蒋介石对翁文灏有救命之恩(博主注:1934年,翁文灏于考察石油途中遇上严重车祸以致昏迷。得蒋介石关护,指令全力抢救,后来渡过危险。),翁文灏遂以知名学者之身份在国民政府内任事,在抗战期间主管矿务资源与及生产。 1948年6月,翁文灏应时任总统蒋中正之邀,任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行政院院长。任内主持货币改革,在8月推出金圆券取代法币,并以行政方法意图控制物价,结果造成金融失调。翁内阁于11月总辞职。1948年12月25日,毛泽东宣布了在整个内战中首要国民党"战犯"43人的名单,翁文灏赫然在列,排名第十二。1949年初蒋中正下野,翁于2月出任时任代理总统的李宗仁之总统府秘书长。至5月,李宗仁主事与中共和谈失败,翁辞去秘书长之职,前往法国。 1951年,翁文灏经香港回到中国大陆,是曾经担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级官员中首名回北京的官员。回到大陆后初期翁文灏曾因不积极批蒋而受压。1954年后方获任政协委员,之后主要从事翻译及学术研究。文革中得特别保护而只受少许冲击。但其长子著名石油工程师翁心源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70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被连续批斗三天后,落水溺亡(有自杀和他杀两种说法),年仅五十八岁。翁心源去世对暮年的翁文灏打击很大(抗战时期,翁文灏将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送上前线,次子翁心瀚为国民党空军机师,于1944年殉国),翁心源死后,翁文灏著有"悲怀"为题的诗十余首悼念亡子。1971年1月27日,翁文灏于忧愤中死于北京,82岁。 8:谢家荣 ![]() 谢家荣(1898年9月7日-1966年8月13日),地质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17年至1920年,被选派赴美留学深造。先在斯坦福大学,第二年转入威斯康辛大学作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底,甘肃海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生8.5级大地震。1921年初,谢家荣参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随翁文灏、王烈等去甘肃考察。他们最初在兰州附近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工作。以后,翁文灏去震中区调查,派谢家荣穿过河西走廊去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工作结束后,他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一初步成果。这是中国地质学家对该区最早的石油勘察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38年至1949年,谢家荣主持矿产测勘处。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 1949年后,谢家荣先后被任命为南京军管会、华东工业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1950年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他担任副主任兼计划处长。他首次对中国地质与矿产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1952年,地质部成立,他任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1954年,他调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工程师。对于石油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和指导,他与黄汲清主持编写的《普查须知》是野外地质人员必备的工具书。1957年,谢家荣与其长子谢学锦一同被打成右派,文革开始后,因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批斗冲击,于1966年8月14日在北京服安眠药自杀,69岁。其死后一月,其妻吴镜侬亦服安眠药自杀。 9:竺可桢 ![]()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到1920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1920年到1929年任南京大学(从南京高师、国立东南大学时期到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地学系主任。在此期间,筹建气象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研究,是中国自建和创办现代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他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在浙大的发展历程中,担任校长达13年之久的竺可桢先生可谓厥功至伟。他被公认为"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范,浙大的灵魂"。校训"求是"即是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作成。 1949年10月16日,竺可桢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文革期间,竺可桢虽未受到较大冲击,但每日如履薄冰、提心吊胆。为免祸,竺可桢便和吴有训商量,两家一起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表明其"自我改造"态度: (1)减缩工资三分之一上交国家,只领原薪的三分之二; (2)组织上安排的公务员,由院里另行安排工作,同时辞退家中雇用的保姆; (3)缩小住房面积,腾出当时儿子和保姆的房间(1976年又腾出了原做卧室的正房和耳房各一间); (4)不铺地毯、不摆沙发、不挂画饰,家中这些东西,全部交中科院有关部门; (5)到院里上班或有公务时,和吴有训合乘一辆汽车,到图书馆、情报所查资料时,改乘公共汽车; (6)把个人私有钢琴赠与科学院芳嘉幼儿园。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于惊惧忧病中去世,终年85岁。 : 10:周仁 ![]() 周仁(1892年8月5日-1973年12月3日),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中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特殊钢和合金铸铁最早研究和生产者之一。周仁家族显赫,其祖母是盛宣怀的姐姐;周仁之姐周峻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周仁妻子聂其壁是聂缉椝(上海道台)和曾纪芬(曾国藩之女)夫妇最小的女儿。其兄聂云台为著名实业家。周仁与聂其壁结婚时宋美龄是聂其壁的傧相。 这样的家庭在平时是受人尊敬和羡慕的,但在文革,这样的家庭却是首当其冲被冲击的对象,文革中,周仁的厄运降临,光是抄家便抄了整整一星期,运走了几大卡车。周仁被反复批斗折辱,造成一眼瞎一腿瘸,卧床奄奄待毙,仍遭隔离审查,关进四壁无窗的房间。1973年12月3日,周仁惨死,82岁。 11、茅以升 ![]()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结构工程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科普工作者。茅于轼的伯父。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参加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录取留洋;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桥梁专业);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是该校的第一位博士。1920年回国后至1949年,曾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及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1930年至1931年任江苏水利局局长,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 (挂此职到1949年),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全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钱塘江大桥。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1937年12月23日,为了阻止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亲自参与了炸桥。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1943年至1949年任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1943年当选中华民国教育部部聘教授;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2年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1951年至1981年任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9年在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中,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并为周恩来总理指定为设计方案审定人,周恩来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1955至1957年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文革"期间,多次受到批斗,其女回忆,茅以升每天上班,进了大门颈上就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或其它什么罪名的黑牌子,姓名上被打上黑叉叉,戴上黑牌子后还要在院内游走一番,任何时候都会被造反派揪住围攻一通。茅以升1977年主持设计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病逝于北京,终年91岁。 12:王家楫 ![]() 王家楫(1898年5月5日-1976年12月19日),生物学家。中国生物学的重要开拓者。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轮虫学的开创人。192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是第一篇关于珠峰原生动物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视;他的另一篇《中国轮虫志》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和水库内常见轮虫252个种形态、生理、生态及亲缘关系进行了描述;对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文革开始后,王家楫遭批判斗辱抄家。1969年"毛泽东军工宣队"怀疑王家楫为国民党军统、中统特务系统骨干,将其毒打至昏厥,军代表怕承担责任,才把他放出牢房,监外候审。戴着"特嫌"帽子的王家楫捱至1976年终于伤病重不起离世。终年79岁。 13:伍献文 ![]() 伍献文(1900年3月15日-1985年4月3日),著名动物学家,是中国鱼类学和线虫学的奠基人。1929年到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至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文革期间,伍献文遭到批判、幽禁和迫害,多次被强迫劳动。1978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80至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1983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名誉所长。1985年4月3日在武汉逝世,终年85岁。 14:贝时璋 ![]()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生物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1921年,贝时璋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医学预备科。同济毕业后,赴德国留学,曾先后就读于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蒂宾根大学。1928年3月,获得蒂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秋回国。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8月被聘为副教授。贝时璋开出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在浙江大学20年,贝时璋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48年1949年后,贝时璋曾参与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1950年,离开浙江大学,赴上海,出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所长。1954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迁往北京。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院士)。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贝时璋担任研究员,兼任所长。1958年,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改建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担任研究员,并兼任所长。文革时期,贝时璋被批斗,批判他不关心政治,是资产阶级权威。1983年,贝时璋改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1980年,贝时璋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写委员会主任。1984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2009年10月29日上午9点30分,贝时璋在家中辞世,享年106岁。 15:童第周 ![]()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著名胚胎学家,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2000年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同时宣布,人类基因图工程全部完成。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中国科学家就将人类对生物进化和细胞遗传与变异研究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开创了人类按照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种的历史先河, 90年代即被列入世界100位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童第周1922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同年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到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0年到比利时的布鲁斯尔自由大学留学。1934年获布鲁斯尔自由大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并于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8年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 1949年后,童第周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受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63年,他将雄性鲤鱼的DNA放入雌性鲤鱼的卵子内,成为首位成功复制鱼的科学家。1955至197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在"文革"中,童第周被"造反派"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罚长期挑水、扫厕所。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病逝于北京,终年77岁。 16:胡先骕 ![]() 胡先骕(1894年5月24日-1968年7月16日),植物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钱崇澍等同为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创人之一。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锺观光之后,在我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我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1912年胡先骕参加东西洋留学考试,名列第一,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农业和植物学,1916年学成回国。1923年,再次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1920年代初,与梅光迪等发起成立综合性人文学术刊物《学衡》,致力于维护中国文化,发展国学。对新青年派打倒中国文化、推崇西方文化的观点不以为然。 1950年代初,对于当时苏联流行的李森科获得性遗传理论,胡先骕在《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中公开表示批评。与谈家桢等主张发展基于基因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文革期间,胡先骕家被抄了六七次之多,绝大部分的生活用品,大量的书籍、文物字画、文稿、信件和首饰等物均被抄走,连过冬的大衣也未留下一件,每次抄家都在对胡先骕进行人身侮辱,逼其写检讨、思想汇报,还要到植物所接受批斗。 1968年7月15日,即胡先骕去世前一天,单位来人通知,命他第二天暂时离家,到单位集中接受批斗。当晚,由夫人准备了一小碗蛋炒饭,吃过之后,他独自去睡觉,一只脚还没有放到床上,突发心肌梗塞,就此辞世,终年75岁。 17:殷宏章 ![]() 殷宏章(1908年10月1日-1992年11月30日),植物生理学家。中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长期从事植物生物化学、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研究。早年研究生长素与植物运动机理的联系,用自己发明的一个组织化学方法,阐明了磷酸化酶与植物中淀粉合成的关系;50年代组建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研究室,致力于光合磷酸化、物质转化、群体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殷宏章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该校生物物理研究室和生物遗传研究室进行光合作用和遗传方面的研究。1938年回国担任西南联大教授。并在汤佩松创设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组兼任研究员。1944年至1945年以第一批"交换教授"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磷酸化酶的研究,1946年赴北京大学担任教授,进行淀粉形成方面的研究。1948年应罗宗洛教授之约,赴台湾大学讲课几个月,同年12月至1951年应英国J‧李约瑟(Needham)博士的邀请,赴印度新德里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协助该地区国家开展科研工作及合作交流事务。 1951年秋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研究员,并协助罗宗洛教授进行植物生理研究室的建设工作。1953年植物生理室从实验生物所划出单独成立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长。文革期间,因留美背景,遭批斗凌辱,并驱往农场干最脏最累的活,"经常与猪马同寝"。1978年到1983年任所长,1983年3月后任名誉所长。1992年11月30日。殷宏章于上海逝世,终年84岁。 18:张景钺
![]() 张景钺(1895年10月29日-1975年4月24日),植物形态学家,教育家。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1926—1938年间发表的论文,是我国植物形态学、发育解剖学、生理解剖学、实验形态学的最早文献。1934年著文介绍植物徒手切片法,对当时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起了推动作用。多年致力于学会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植物学不同领域的人才,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1920年张景钺公费赴美国留学,初入德克萨斯农工学院学习,1922年转入芝加哥大学植物系,1923年获得学士学位,192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季回国,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次年兼系主任。1932年获中国教育及文化促进基金会的研究资助,赴英国里兹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考察研究。同年9月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植物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后曾任理学院院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赴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应邀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进行学术交流一年。 1946年冬回国续任北京大学植物系主任。1949年后,张景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其妻崔之兰是动物形态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动物组织学、胚胎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生物学系主任。文革期间,崔之兰先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斗争,后来又被指控为恶毒攻击江青。年近七十的她和丈夫在家门前被斗争,脸上涂了浆糊和墨汁,身上挂了黑牌,还有人揪他们的头发进行辱骂。有一次被长距离游斗,她低头弯腰行走,鼻子流血洒了一路。张景钺患帕金森氏症不能长时间站立,斗争会上竟强迫崔芝兰跪在地上用身躯支撑住她的丈夫。1968年张景钺在病中还受到批斗,从此卧床不起,于1975年4月2日逝世于北京大学燕东园38号,终年81岁。 19:戴芳澜 ![]() 戴芳澜(1893年5月3日-1973年1月3日),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中国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的主要奠基人。1914至1919年在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专攻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1934至1935年再度赴美,在纽约植物园和康奈尔大学研究真菌遗传学等。1949年后,1952年院校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戴芳澜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病害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所长。从1959年起,他不再兼任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而专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兼真菌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间,检讨书屡次修改不过,多次受到批判。近耄耋之年被驱离北京接受改造。1973年1月3日离世,终年81岁。 20:罗宗洛
![]() 罗宗洛(1898年8月2日-1978年10月26日),植物生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1930年得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博士学位,是史上第2位得到日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当时日本各大报都报道这个新闻。回国后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1944年夏,罗宗洛被聘为设在重庆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抗战胜利不久,1945年10月他被派到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现为台湾大学),1946年接收完毕后任代理校长。同年10月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从重庆搬到上海,他仍任所长。1948年12月29日,傅斯年写信请罗宗洛到台湾,被罗拒绝。1949年后,罗宗洛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53年该研究室扩建为植物生理研究所,任命他为所长。文革期间,罗宗洛被下狱六年,出狱后被监督劳动改造。1978年10月26日,罗宗洛病逝于上海中山医院,终年81岁。 21:李宗恩 ![]() 李宗恩(1894年9月10日-1962年),热带病学医学家及医学教育家。1911年夏季赴英国留学,初入预备学校,随后进了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1920年毕业后,赴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担任蠕虫病助理研究员。1922年1月获得伦敦卫生及热带病学院颁发卫生及热带病学文凭。1921年4月至9月,参加英国皇家丝虫病委员会赴西印度考察热带病,随后任职于格拉斯哥西部医院,至1923年回国。1923年至1937年任职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襄教授、教授,其间并定期赴江南考察热带病疫情,进行防治和研究。1937年秋开始,南下筹办贵阳医学院,并于1938年6月成立后担任院长职务。1947年5月赴北平担任协和医学院的院长。1949年蒋介石亲自出马邀请李宗恩赴台,被李拒绝。1949年后,继续担任协和医院院长。1957年李宗恩被打成"右派",随后被"放逐"到昆明,任职于昆明医学院。1962年病逝于昆明,终年69岁。 22:张孝骞 ![]() 张孝骞(1897年12月28日-1987年8月8日),内科医学家及医学教育家。1921年7月,在湘雅医学院专门学校取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被美国康州政府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内科学助教,兼任湘雅医院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24年1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深造1年,随后正式留任于该校,陆续担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26年9月被选送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研究,1927年7月回国续任,1930年在协和医学院组建消化专业组,1932年晋升为副教授。1933年12月再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1934年7月回国后,担任协和内科消化专业组主管。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张孝骞回长沙接任湘雅医学院院长职务。抗战胜利后,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考察医学教育和讲学。1948年4月辞去院长职务,并于9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内科学教授和内科主任。 1949年后,他续任原职。1962年9月被任命为协和医学院副校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特务",备受侮辱和折磨。红卫兵要他承认他是反动学术权威和美国特务,从此,几乎每天夜晚都听到牛棚里传出皮鞭抽打声和张孝骞跪在地上的惨叫声。有一次,没头没脑地鞭打,竟打碎了他的一片眼镜,他的额头被打得血迹斑斑。第二天一早,高度近视的张孝骞照例和医院所有的"牛鬼蛇神"们一道,被造反派们押著去医院食堂打饭,只见他一手扶著已没有了一只镜片的高度近视镜,磕磕碰碰地离开"牛鬼蛇神"大队直向大街走去。他边走边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我到法院去……如果我有罪……让法院杀头枪毙都行……"1978年以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8月8日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90岁。 23:吴定良 ![]() 吴定良(1894年2月5日-1969年3月24日),人类学家、教育家。中国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1926年8月,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心理学系攻读统计学。次年,转学到英国伦敦大学文学院,继续攻读统计学,1928年获统计学博士学位。1930年,经英国统计学家O.U.耶尔(Yule)教授介绍,在荷兰,由全体学社员大会投票选举通过,吴定良成为"国际统计学社"第一个中国社员。同年,参加在波兰举行的年会。1935年回国,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主任兼专任研究员,后筹建体质人类学研究所。抗战胜利后,先后执教于杭州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并曾兼任暨南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蒋介石亲自动员吴定良赴台,被其拒绝。文革期间,吴定良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在病榻上遭到批斗,工资停发,几次被抄家,多年心血积累的论文集和仅有的科研工具被洗劫一空,吴定良在病床上痛心疾呼,嚎啕大哭,当晚病情加重,1969年3月24日凌晨,这位中国人类学学会的创始人带着满腔愤怒和疑问离开了人世,终年76岁。 24:汤佩松
![]() 汤佩松(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父亲为民国议长汤化龙,1918年在加拿大被王昌刺杀。1925年汤佩松就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927年以全校第一名成绩毕业。1930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1930至1933年在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工作,获得博士后。1933年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普通生理实验室。1938至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教授。1945至1950年任清华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1950至1952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1952至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复旦大学教授。文革期间饱受折磨,先是被强迫交代回国动机,后被怀疑为特务遭到关押,后流放河南五七干校。2001年9月6日去世,终年88岁。 25:冯德培 ![]() 冯德培(1907年2月20日-1995年4月10日),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1926年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学院毕业后,留校任生理学助教。193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硕士学位。193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1934年起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1943年任重庆上海医学院教授,1948年后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1949年后,冯德培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名誉所长,华东分院及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学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生理学报》主编,英文版《中国生理科学杂志》名誉主编等职务。文革期间冯德培屡遭批斗,遭勒令跪在上海分院大门口挨斗,关暗室中差点被打死。1995年4月10日辞世,终年88岁。 26:蔡翘 ![]() 蔡翘(1897年10月11日-1990年7月29日),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1920年代首先发现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的中枢部位——顶盖前核(后称蔡氏区)。编著中国第一本大学生理学教科书。他在中国多所著名医学院校担任学术领导及教学、科研工作,在神经解剖、神经传导生理、糖代谢和血液生理等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并为中国的航天航空航海生理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19年蔡翘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印第安那大学研读心理学,修完大学本科课程后于1921年进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1922年转学至芝加哥大学生理系为研究生,192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复旦大学教授生物学和生理学,1927年起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 (上海医科大学前身) 生理学教授。1930年秋获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先后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从事研究,1931年冬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进修。1932年起任职于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1937年回到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生理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迁到成都。1943年夏以中美文化交流交换教授身份赴美国讲学与研究1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院自成都迁回南京,1948年代理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职务。1949年后,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他仍任医学院院长。1952年该校医学院改编为"第五军医大学",由他担任校长。1954年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任一级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文革期间,被隔除所有职务,工资停发,饱经批斗和各种折磨。1990年7月29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4岁。 27:俞大绂 ![]() 俞大绂(1901年2月19日-1993年5月15日),出生于中国近代最显赫之俞氏家族,其兄俞大维为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绂为中国知名植物病理学与微生物学家。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奠基人之一。1928年赴美深造,攻读动植物病理学,1932年获得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Sigma-Xi荣誉会员,并获得斐陶斐奖。1932年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教授(1932年-1938年)、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1938年-1945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1946年-1948年)。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至1982年。文革中俞大绂被折磨至右眼失明,其家族遭整肃至死者6人:表兄陈寅恪、唐筼夫妇、胞妹俞大絪、曾昭抡夫妇、堂妹俞珊、赵太侔夫妇。1993年5月15日去世,终年92岁。 28:邓叔群 ![]()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1日),中国著名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邓拓的三哥。1928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森林学硕士及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32年起担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真菌学研究。1937年起进行中国西南、西北原始林区调查研究,1945年在上海设立森林生态研究室。1949年起历任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教育长、副院长,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文革中邓叔群是科学界最早遭批判的,因其胞弟邓拓是"三家村"反党集团主帅。邓叔群自然受株连,被扣上"三家村黑帮"、"三家村科学顾问"、"学阀"、"恶霸"、"流氓"、"反革命分子"等帽子,受尽摧残凌辱。邓的家庭和子女无一幸免,家破人亡。邓叔群本人于1970年5月1日去世,去世时遗体上还留着大面积淤血的印迹。终年68岁。 29:金岳霖 ![]()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金岳霖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同年公费留美,于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学习,在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听课。金岳霖1925年回国,清华大学聘请其讲授逻辑学。同年秋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38年,任西南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兼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全国6所大学哲学系合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金岳霖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9月底,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逻辑研究组组长。197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间,金岳霖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批斗,因毛泽东对其说过:"你要多接触社会"。故不准其用汽车,只能用三轮车去医院看病。1984年,金岳霖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89岁。金岳霖年轻在欧洲留学时结识Lilian Talor,后者随后来到北京,与金同居。而金岳霖终生未娶,据传曾向林徽因示爱未果,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是邻居和挚友。 (待续)
» 本文标题: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 - 真相网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真相网.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United Sta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