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网:“姜子牙4次转世 看看是那几位?” (今天共有2篇文章) |
Posted: 18 Apr 2017 10:01 PM PDT 【真相网2017.4.19】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据记载诸葛亮文有姜尚治国之材,武有孙膑练兵之道,自比管仲,乐毅。有民谣云:〝先姜尚,后孙膑,五百年前诸葛亮,五百年后刘伯温。〞姜子牙、孙膑、诸葛亮、刘伯温代代相传,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姜子牙即姜尚,封神之后,姜尚本想回昆仑成仙道,元始天尊对他说,他根骨太差,让他转世重修,并亲口许了大罗神仙之位,因姜子牙封神对本教有大功,故特意让人传话到地府,姜尚转世须聪明绝顶有九窍玲珑心方能转世。九窍玲珑心五百年一出,姜子牙死后一直等到春秋战国时期,九窍玲珑心才出现。 孙膑 转世重修为孙膑,这孙膑生下来便聪明非凡,他师父鬼谷子知道他的来历,更是对其极为喜爱,不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孙膑遭他师兄庞涓的忌妒,被算计砍断了双腿,孙膑后来修道成仙,明了自己的来历,却发现自己双腿已失,如果像这样成仙的话一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坐着,郁闷之下,不得不冰解转世。 诸葛亮 地府按元始天尊以前所说的,又让他等了五百年,直到九窍玲珑心再次出现,才又送他到阳间转世,这一世便是诸葛亮,故诸葛亮文有姜尚治国之材,武有孙膑练兵之道,自比管仲,乐毅。因孙膑被算计砍断了双腿只能坐轮椅,所以转世后的诸葛亮爱坐轮椅(前世的习惯)。后又为刘备所累,火烧藤甲军,伤了阴德,不能成仙。 刘伯温 无奈再转一世刘伯温,助朱元璋搞定蒙元。功成身退,了道成仙,据说,刘伯温帮朱元璋得了天下,封了大官,一天无意经过一座庙,庙里有座石碑,碑上写着〝先姜尚,后孙膑,五百年前诸葛亮,五百年后刘伯温〞,始知自己是诸葛转世,遂辞官而去。 又云:刘伯温,三国之后明朝的宰相,相传此人通天文知地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系孔明之后的又一大人物。刘伯温居住于少城的时候恰好住在孔明府,府上有一牌匾:〝天下第一人〞。他就问这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说自己是天下第一人,随从告知是三国时的孔明先生。刘伯温听后很是生气,心想:孔明虽是奇才,但也不能自称是天下第一人啊,我伯温如果早出生几百年的话没准比孔明还厉害。 〝来人,把牌匾给我拆了。〞随从拆牌匾的时候发现中间还有一个牌匾,一行四言诗露了出来:〝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五百年前吾知汝,五百年后汝知谁?〞刘伯温面对牌匾,长跪不起。 ──转自《应天书院》 » 本文标题:姜子牙4次转世 看看是那几位? - 真相网 |
Posted: 18 Apr 2017 09:57 PM PDT 【真相网2017.4.19】
乐山大佛是人类建筑的奇观,每年都有不少于250万游客前来瞻仰,这个景区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四川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拥抱汇流处,便是乐山大佛所在之处。 乐山大佛开凿始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 景区的大门像个山洞,茂密的绿色藤蔓从顶部披挂垂掉下来,使人想起孙悟空的水帘洞。景区属于丹霞地貌,地质为红色的砂岩。沿着凌云山江边栈道而上,我们看到悬崖峭壁上的摩崖石刻、造像,由于年久和地质条件,风化情况甚是严重。 经过一个小景点叫〝龙湫虎穴〞。一条长约28米的青龙蜿蜒于明镜般的池边,顺着悬崖盘旋而上,穿土破石,从6米高的草丛中伸出头来,往水池中喷洒着清泉。附近有个山洞,洞前有白虎塑像,此为白虎洞。相传古时凌云山有猛虎出没,三江汇流处有蛟龙翻腾,危及百姓和行船,后受佛法感召,化为石虎石龙,所以自古以来〝龙湫虎穴〞便是世人游凌云山的必经之处。据说〝龙湫〞的龙吐出的水是龙宫里流出来的水。 据记载:唐代诗人岑参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任嘉州刺史,次年(768年)被罢官,离任前专程游凌云山,所到处为景色所感,写下了《登嘉州凌云寺作》,留下了〝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的佳句。 苏东坡也曾特别喜爱到〝龙湫虎穴〞旁饮酒赋诗,至今,〝苏东坡载酒时游处〞、〝仰苏〞的石刻题记仍清晰地保存在〝龙湫虎穴〞旁的崖壁上。通往凌云寺和大佛的路边悬崖上,有众多巨幅摩崖题刻,如〝奇绝天下〞、〝回烟轮月〞、〝落霞晚翠〞、〝凌云直上〞等,字体或飘逸,或遒劲,风格多样,出自不同的朝代,给人以美的享受。 走进凌云寺,感到寺宇辉煌,高耸昂扬。它落坐在九峰环抱之中,又因寺前有大佛,所以又称大佛寺。寺庙门两边的柱子上有副对联:〝何人汇三水清源将一己尘心尽洗;此处开千秋净域度众生觉岸同登〞,写得耐人寻味。凌云寺创建于唐初,早于大佛开凿,距今1400余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 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走出凌云寺,便来到了乐山大佛的右侧。 乐山大佛开凿始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不是为开发旅游,而是三江汇流处经常发生沉船事故,一位名叫海通的法师为了镇定江水之患,萌发了一个宏伟的梦想,把江边的大山变成一尊大佛像。三代工匠一斧一锤地接力敲凿山体,直到90年后大佛完全诞生。有意思的是,自从建了大佛之后,未发生过一起沉船事故。 乐山大佛高71米,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乐山人民亲切地称这尊大佛为〝大佛老爷子〞。乐山最高的建筑物68米,不是乐山市没有经济能力盖更高的楼,而是有语:矮佛三分,也就敬佛三分。 在多雨的四川盆地,为了保证大佛像屹立不倒,1300年前的唐代国人运用了工程学的原理在山体中修建了两条密道,一条在耳后,一条在肩膀。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的头顶,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避免雨水正面冲刷大佛面部。正胸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右侧是九曲栈道,是修建大佛时留下的。在九曲栈道顶部起点处观看三江汇合,应该是最佳处。在这里可以体味到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中诗句〝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宏大意境。 据介绍,观看大佛的全貌,就要沿着栈道由上而下再上,走一个U字型路线。在栈道的不同部位观看到大佛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栈道由上而下,发现大佛各部位比例适度,钜细和谐,而这一切的却完成于1200多年以前。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不得不惊叹,称之为奇迹。 大佛正对峨眉,脚踏三江,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蔚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近年在这里又发现了巨型卧佛,仰卧于岷江之上,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同属丹霞地貌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的一部分组成。 更为神奇的是,大佛能变换面容神态,大佛会因自然灾难而闭眼流泪,如1962年、1976年。 乐山大佛是当今保存完好的最大的古代摩崖造像,依凌云山而建,背靠山崖、面临大江,大佛双手抚膝危坐,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镇定自若。大佛手臂搭在膝盖上,形成长23米,宽8米的平台,面积相当于一个网球场大小。 游人登山可看乐山大佛细节,若乘船在江面上,可以看到乐山大佛更好的全景。沿着九曲栈道盘旋而下,不断仔细观察,我确实看到了大佛的不同神态。在山顶看到的大佛,面容倦怠,属于沉默型;向下走一段看到的是大佛威仪万方,属于威严型;再向下看到的大佛,面带神秘微笑,属于微笑型;走到大佛脚下,看到大佛高大威猛,神情属于严肃状,令人敬畏。我们来到大佛脚下,自然不能免俗,从众〝临时抱佛脚〞,表示敬意。 接着,我们选择大佛左侧新修的凌云栈道而上,避免原路返回。这个栈道与九曲栈道共同构成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崖壁上的交响曲〞,栈道全长约500米,依山取势,凿壁穿洞,蜿蜒曲折,明暗交错,风格各异的亭台点缀其间,可谓洞天变幻,引人入胜。沿栈道而行既可品评名人石刻碑记,又可欣赏嘉州美景,充分享受奇、险、幽、奥的美感。 经凌云栈道再次登上凌云山,九峰环抱中,寺宇周围装点着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东坡楼、灵宝塔、海师洞、壁津楼、碑林等文物古迹众多,令人赏心悦目。还可参观新建的东方佛都、佛国天堂两个景点,另外,还可以走到大佛顶部的左侧,欣赏不一样神态的大佛。在这里,置身其中,可以静静体会一组佛、寺、山、水和谐统一的宗教园林景观。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上面这首诗,题为《题凌云寺》,是唐代大诗人、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幕府任检校水部郎中的司空曙,留下的记叙当时乐山大佛竣工开光盛况的诗篇。诗歌围绕凌云寺和大佛的宏伟壮观作描写,江水围绕,气象开阔,地势雄峻,进而延伸到佛法的禅意,可谓意境深远,感受深刻,不愧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佳作。 ──转自《看中国》 » 本文标题:乐山大佛为何能安详端坐千年 有玄机 - 真相网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真相网.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United Sta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