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BreakGFW翻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63

真相网:“经济学人:若蒋介石赢内战 亚洲大不同” (今天共有3篇文章)

$
0
0
真相网

真相网:“经济学人:若蒋介石赢内战 亚洲大不同” (今天共有3篇文章)


经济学人:若蒋介石赢内战 亚洲大不同

Posted: 05 Aug 2015 11:27 AM PDT

真相网2015.8.5】本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如果当年毛泽东的共产党没有打赢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国共内战由蒋胜出,现今亚洲情势或许截然不同。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本期"如果专题",以"战后中国,或者蒋的中国"(Post-war China, alternatively Chiang's China)为题论述说,若当年国共内战是蒋介石领导的军队打赢,之后的亚洲情势、冷战规模都可能截然不同。

文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蒋委员长"率领的370万大军,历经和日本与共产党交战而兵困马疲,但蒋的军力依旧比共产党占上风,人员与装备都远胜。苏联退出先前从日本手中接收的满州之后,蒋的军队夺回东北,在当地接受苏联支持的共产党溃逃。

但1946年,美国极力避免国共全面内战,因此说服蒋介石停战,历史可能就从这一刻有了改变。这几个星期的停战让毛泽东有了喘息机会,得以靠着苏联协助重振军队。

国共停战协定破裂后,蒋介石失去满州,最终输掉内战。之后多年,美国人、特别是右翼人士自责不已。

如果当时可以避免毛泽东打赢?

中国大陆过去30年惊人崛起,让共产党得避免大陆没有毛泽东会更富裕的说法:但若没有毛泽东,大陆或许真的会更好。

蒋介石领导的军队退守台湾,台湾繁荣发展,毛泽东统治的中国大陆经济破败,直到邓小平1970年代末期开放才有改变。倘若1950后大陆经济成长步伐与台湾相仿,大陆2010年前的国内生产毛额,会比实际状况高42%。

文章说,蒋介石若未输掉内战,国民党也得面对乡村穷人的不满,但蒋式独裁可能比毛泽东宽厚,或许不会只因意识形态就残杀数百万地主,不会有1950年代末期造成数千万人饿死的"大跃进"。

蒋介石不会像毛泽东般消灭私人企业,强迫农民把土地交给"人民公社",以致饥荒加速,乡村发展至今仍深受其害,也不会让大陆陷入1960与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数百万人遭到杀害或处决。

蒋介石统治下的大陆,不会等30年才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份子。他必会尝试保护中国大陆市场,不受外国竞争之扰,就像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在经济迅速起飞时期的作法,但他也会更快速放宽这类限制。

若蒋介石打赢内战,亚洲的战略地图会非常不同。他不会支持北韩1950年侵略韩国。若没有大陆撑腰,金日成可能不会得到斯大林支持。

但蒋介石身为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若打赢内战,他和日本的关系必为隐忧。中日之间的敌意可能使东亚安全局势更快变糟,远早于1990年代东亚成为区域紧张源头之前。

若蒋介石打赢内战,冷战可能会更趋激烈。蒋不接受苏联控制蒙古,1960年代,毛泽东治下的大陆在边界和苏联短暂开战,若蒋当政,那场战争的规模和血腥程度可能更甚。

但大陆那时可能已成政治更民主的国家,畏惧分离主义可能减缓民主发展,但中产阶级会比在共产党统治下更快速成长。

文章指出,尽管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专制统治,大陆仍会是美国盟邦,因此亚洲不会像现在这样,因为美、陆争夺老大哥地位而分裂,可能甚至连日本,都要学着和这个富强的邻国共处。

研究:多吃辣椒 有助延年益寿

Posted: 04 Aug 2015 10:08 PM PDT

真相网2015.8.5】研究人员今天表示,在涵盖数十万中国大陆民众的研究发现,吃辛辣食物,特别是生辣椒,有助降低死亡风险。

法新社报导,不过研究人员谨慎表示,对于辛辣饮食的益处还无法太早下结论,呼吁展开进一步研究,或许能"更新饮食建议"。

研究人员蒐集大陆49万名30岁至79岁民众的饮食数据,登记时间为2004年至2008年,平均追踪健康情形7年。这段期间的死亡人数约2万出头。

研究发表于"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

研究声明说:"和每周吃不到1次辛辣食物的受试者相比,每周摄取1到2天的族群死亡风险少了10%。"

此外,和每周吃不到1次辛辣食物的人相比,几乎每天吃辣的人,死亡风险相对少了14%。

研究发现这项关连性同时适用于男女,且在不饮酒的人身上效果更是明显。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生辣椒与干辣椒是最常见的香料,且使用的辣味香料愈广,降低的死亡风险就更为明显。

辣椒有助延年益寿的答案,或许在于辣椒素,过去研究发现,这种成分有抗肥胖、抗氧化、抗发炎与抗癌的特性。

上古八大姓氏

Posted: 04 Aug 2015 09:32 PM PDT

真相网2015.8.5】中国的姓氏起源,源远流长。最早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由于是母系社会,因此,几乎所有人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那时候的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姓是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上古八姓姜、姬、妫、姒、赢、姞、姚、妘

一、姬(Ji)姓的起源:黄帝轩辕氏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氏。根据《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黄帝。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知道黄帝老祖就是轩辕,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名字的全称是姬轩辕。历史上很多著名大佬都是黄帝老祖的嫡系,比如大名鼎鼎的尧帝(本名伊放勋,父姓姬,母姓伊)和大周王朝的缔造者文王姬昌、武王姬发。
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多以国名为姓,再加上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绝大部分人为了纪念老祖的辉煌以大周王朝为姓改为姓周,即使后来部分人恢复了姬姓,但是也避免不了姬姓人群越来越少的事实。这里要说明一点,周氏和姬姓大部分可是同宗同祖的。

二、姜(jiang)姓起源:炎帝神农氏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姜姓自古多为皇族大家,不论是在封神榜中惨遭挖去双眼的姜皇后,还是同样在封神榜中大出风采的姜太公——吕尚都是神农氏的嫡系传人。姜尚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成为吕尚。

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所以吕姓和姜姓也多为同宗同源,是神农氏老祖炎帝的后代。


三、妫(gui)姓起源:舜帝
源于有虞氏,出自上古高辛氏后裔尧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当舜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领尧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妫水,发源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南部历山,向西流入黄河。另有一处妫水,发源于今北京延庆县东南军都山,向西南流至河北省怀来县,注入永定河。舜所居之妫水,为源于山西永济历山的妫汭河。

妫姓为黄帝支系有虞氏的后裔,帝舜为黄帝曾孙颛顼的六世孙。他继帝尧之后,登上了中原地区黄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领之位,跻至五帝的行列,成为中华文明的先祖之一。

四、姒(si)姓起源:

相传夏禹之母吞薏(yi)苡(yi)而生禹,因姓姒氏。周文王之母为太姒,出自姒国。北魏时,改姒先氏为姒氏。


五、赢(ying)姓起源: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把它吞食了,生下儿子,名叫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为表彰禹的功劳,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赏赐,说:〝治水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也是因为有大费做助手。〞舜帝说:〝啊,大费,你帮助禹治水成功,我赐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飘带。你的后代将会兴旺昌盛。〞于是把一个姓姚的美女嫁给他。大费行拜礼接受了赏赐,为舜帝驯养禽兽,禽兽大多驯服。这个人就是柏翳(yì,益)。舜帝赐他姓嬴。


六、姞(ji)姓起源:为后代留下最多的姓氏
〝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南燕国为姞姓,其地亦即燕县是也(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后改为吉。传说为黄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个。今人考证后认为,黄帝的姞姓儿子当系古代〝五帝〞之初〝黄帝部族联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领,黄帝赐其〝姞姓〞,他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繁衍,其后裔分支为〝吉、雍、燕、鄂、密须(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

七、姚(yao)姓起源:
出自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妫姓。舜所属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虞舜。后来,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因此姚姓也出自妫姓。西晋末年,羌族首领姚弋仲在乱世中崛起,自称虞舜之后,合族改为姚姓。后来,他的儿子姚苌建立后秦政权,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

八、妘(yun)姓起源:
火神的后代
出自妘姓,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就是打不过别人,一头把天撞塌了那位,以封国名为氏。

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部分成为云氏,另一部分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所以,罗氏多为妘氏后代。

来源:书友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6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