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网:“点评中国:中国法院“正义”排在第几位?” (今天共有3篇文章) |
Posted: 13 Aug 2015 05:32 PM PDT 【真相网2015.8.14 作者:王天成 旅美法律学者】 设想一下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一批由某个政治组织控制的人抓捕你,将你带到一个没有"外人"的地方审讯你、收集整理你的"犯罪事实和证据",接着同属这个政治组织的另一批人起诉你,然后,还是这个政治组织的一批人审判你,宣布你在监狱中要关多久、或者是否判处死刑。 这听起来有点像惊恐小说场景。当然,我相信你立刻就会想到,它不是小说。怪异的是,许多的确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的人,对此似乎已习惯了或者麻木了。 至少有几个人没有麻木。2015年7月23日,唐荆林、袁新亭、王清营案在广州中级法院开庭,他们的辩护律师葛永喜等要求法官说明自己是否共产党员,如果是则应回避。这样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法官多次重锤试图打断律师的相关发言,驳回了回避申请。该案在2015年6月19日首次开庭时,律师也提出了相同要求。 被称为"广州三君子"的唐荆林、袁新亭、王清营,因印制传播过国外学者的《从独裁到民主》等著作、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被控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律师提出作为共产党员的法官应该回避,理由在于国家政权是共产党所执掌的,共产党员担任法官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那么,中国法官是按什么程序任命的?共产党员身份是否担任法官的必要条件?法院有某个政党控制是否正当?接下来我就简略地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法院院长的任命 首先说各级法院最高领导人职位即院长。他们同时是所在法院共产党党组书记,因此必须是共产党员。 根据宪法和人大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法官法等法律,各级法院院长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然而,这只是一个法外任命程序结束之后旅行履行表面批准手续、使之合法化的微不足道的环节。 那个法外程序,就是著名的党管干部原则。它不见之于任何法律,但却适用于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大专院校等组织机构所有重要的领导职务。 之所以不写在法律中,原因也不难找到。即使不考虑它与民主原则的明显冲突,在技术上也无法写到法律上。如果写在法律中,表面的选举环节就显然是多余的了,关于选举的条文就没法写下去了。可是,这个不便于先在法律中的"原则",在实际运作中却被当成理所当然"正确"的东西而予以宣扬、坚持。 那么,各级共产党组织是如何划分干部管理权限的呢?目前的做法是"下管一级"。中央决定副部、副省级以上干部的任免,省委会决定副厅级以上干部的任命,依次此类推。就法院系统而言,最高法院院长属于副总理级,省级法院院长是副部级,他们的任免由共产党中央决定;中级法院、县级法院院长的任免分别由共产党省委会、地市委员会决定。 在具体操作上,县以上地方各级党委对同级法院院长人选有推荐、建议权。它们在推荐、建议人选时,需要征求上级法院的意见,如果双方有不同意见,则由上级党委裁决。各级党委都设有组织部,负责包括法院干部在内的所有干部的考察。 在党内的任命程序完成之后,同级党委向本级人大提名,人大会议主席团将已经决定的人选提交代表们"选举"。例如,现任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就是由习近平以信函形式正式提名后,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再"依法提名"、由全国人大"选举"出来的。 其他法官的任命 依照法律,各级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级法院院长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名、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会任命。当然,在这里起作用的依然是"党管干部"中的"下管一级"规则。例如,县级法院副院长的任命,院长可以推荐人选,中级法院也可以提出意见,决定权则在共产党县委会。 作为法院党组书记的院长对于不担任庭长、副庭长等非领导职务的审判员的任命,有较大的发言权。各级法院内部普遍设有政治部,其职责之一是干部考察。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的任命均需先经过同级党委组织部(报请备案),在完成党内任命程序后,再提交人大常委会任命。 至此,我还没有讨论法官的免职权问题。不过,只须说明一点就可以了,即掌握任命决定权的人也同时掌握免职决定权。 在法官的任职条件资格中,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治素质"。所谓"政治素质",也就是拥护"共产党领导",对共产党忠诚。并非所有法官都是共产党员,但是在法院内担任领导职务的人都必须是共产党员,普通审判员大多也是共产党员;作为"面子工程"的一部分,偶尔会安排一个"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副院长。 大家知道,在当今中国,一个人加入共产党往往只是为了谋求个人升迁,并不意味着信仰共产主义,也不意味着对共产党统治的方方面没有不同看法。法官也如此。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共产党对法院的控制。掌握法官的任免、升迁,正是实现控制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之一。此外,在工作中,法院必须接受同级共产党党委的"领导"。 "党"是什么? 那么,法院为一个政党所控制是否正当呢?这需要说明什么是 "党"。这是一个大题目,决非一篇短文所能说清楚。不过,需要提到的是,无论什么政党,它都只是一国人群中的一部分。在英文中,"党"(party)词根就是 "部分"(part)。 历史上,人们长期对"党"没有好感。中文中的成语"结党营私",表达的就是这种看法。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发源于西方议会政治不同派系的争斗、较量。最初人们对那种争斗也没有好看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党演变成组织人们参与、将民意带到政府中去的工具,政党政治成了民主政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政党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种政党。它的产生最初是为一种社会理想所驱动,那是一种乌托邦理想。由于那种理想并不是人们的共识,它依靠暴力夺取政权,然后以威权方式改造整个社会。 那种努力注定会失败,所以,到了1970年末、80年代初,共产党开始了"改革开放",也就是部分回归到1949年以前。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干部特别是较高级的干部们,形成了一个新阶级,新社会的新统治阶级、新官僚贵族。情况已经变化了,但是革命的意识形态仍然在坚持,因为,他们需要用那种意识形态为其权力辩护、稳固自己的统治。 1949年以后,控制中国法院的就是这样一个政党,准确地说,国家中的一小部分人。这种控制,与普遍的正义观念,或者说关于正义的常识,构成紧张的对立关系。常识性的观念是,法院应该是维护正义的场所,为了公正审判必须独立。 但是,在共产党正统的意识形态中,法院却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机器。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但是,这一原则却被"党的领导"所废弃了。为了"党的领导",而产生了废弃宪法、法律中有关"选举"的规定,也导致了法院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状况。防止法院被某个党派、利益集团所控制,是所有自由民主国家或者说文明国家坚持的原则和努力的目标,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最后,让我们回到 唐荆林、袁新亭、王清营一案。你也许会说,那是一个政治性案子。如果是其他案子,情况会不一样。但愿你说的没错。不过,假如你现在有一个官司要打,你问问自己对法院公正司法是否有信心,是否需要跑关系、行贿,才能得到自己应得的部分,你就知道一个没有独立地位的司法体系后果会多严重了。换言之,你不清楚正义在法院会被排在第几位。 转载自BBC |
Posted: 13 Aug 2015 05:28 PM PDT 【真相网2015.8.14】周二(11日),中国人民币中间汇率暴跌,跌幅达1.86%,创下历史单日最大跌幅,因此市场上传言纷纷。有美国的媒体甚至形容人民币这次汇率的大跌是"新一轮货币战争开打"。 经济问题 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英国Middlesex密德萨斯大学经济学高级讲师刘阿英说,其实这是中国为维护本国经济而使用的手段。 他分析说,最近中国GDP的增长面临问题,"保七"都面临了困难,所以他认为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下跌主要是"维护本身经济"。 刘阿英表示,美国的QE(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实施了许多年,对那些与美元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影响不大,但是对货币独立性较高的中国而言,势必要有所调节。 他说,对美元相对下跌的人民币,可以刺激中国的出口,对中国国内的就业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刘阿英认为,美国一直实施QE了那么多年,中国不可能不有所反应,"总不能等死"。 货币战争? 中美双方之间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货币问题,尤其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在9月访问美国,因此在这个时候,人民币出现大跌,时机相当敏感。 部分美国媒体将之形容为"货币战开打",刘阿英认为,没必要如此的反应,因为中国相对而言,已经很久没有在货币上对美元作出调适。 他表示,中国最近在经济、在金融都出现难题,例如和经济紧密相关的股票市场,中国政府出手干预护盘,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 刘阿英说,故而人民币汇率下跌,对缓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会有所助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不能一直"居高不下",他说就像人走路的时候"一条腿出去了、另外一条腿就是要跟上的"。 由于先前中国总理李克强曾经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币继续贬值,那么人民币汇率周二大跌,岂不有所矛盾? 刘阿英的看法是,货币贬值之后,总是会回升的,所以要继续观察,但是就目前的幅度来看,并没有和中国先前的政策有不同之处。 他说,现在的贬值幅度还是在"正常合理的范围",而中国向来就是以中间汇率浮动为政策,所以周二的现象"中国政府的政策还是守住的",还是维持了"一致性"。 聚焦:人民币汇率地震引发全球反响 中国突然改变汇率管控政策,允许人民币一日(11日)狂跌1.86%,创下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之举,引发全球媒体关注。 BBC中文网特此荟集全球一些主要媒体报道与评论。 一些英美媒体预测此举将引发新一轮"全球货币战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媒体更多关心人民币汇率激变对本国能源和矿业出口经济的影响;欧洲媒体多认为中国允许汇率较大幅度变动既有刺激出口经济的内因,也有增加市场决定因素、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外因考量。亚洲国家媒体很多担心中国周边其他出口型经济国家将受到进一步"挤压"。 "货币战争" 路透社11日发表评论称,人民币大幅贬值轰鸣了"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大炮"。 评论指出,人民币周二"出人意料"的举动还有可能将引发相关国家相应的一连串争相货币贬值行动,从而引发又一轮原巴西财长蒙特加2010首次提及的所谓"货币战争",甚至可能迫使美联储推迟广泛预期的既定升息时间。 不过,评论也同时指出,其实除美国和英国外,日本已经连续数年以及最近欧盟开始的量化宽松政策,均旨在降低汇率,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因此北京此举也并非唯一罪魁。 《华盛顿邮报》分析认为,人民币被允许更多幅度波动,从一方面讲将有助于中国刺激出口和稳定经济,但另一方面也给长期指责北京"操纵"汇率的很多华盛顿政客出了难题:究竟是继续鼓励北京方面允许市场力量在决定汇率的过程中扮演更大角色,还是要求中国央行介入防止人民币进一步下滑? 塞翁失马? 《华盛顿邮报》指出,人民币汇率大跌其实正是因为北京响应了很多美国政客长期呼吁的结果,但结果可能对美国人来说是事与愿违的。很多美国政客长期指责人民币汇率被"人为操纵",应该"引入更多市场机制",允许人民币"升值"; 而如今面临经济放缓,允许更多市场机制的直接结果却是人民币大跌。 《洛杉矶时报》认为,人民币大跌其实对中国最终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目标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情,因为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长期要求中国允许市场在汇率制定过程中扮演更主要角色。 《洛杉矶时报》报道也注意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早些时候已经不再认为人民币汇率过低。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题为"中国人民币的金牌手"的分析文章中指出,北京允许人民币每日汇率在更大程度上随市场力量浮动的决定,一方面可以刺激国内经济,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为人民币已经可以国际化的论点增加论据。 冲击全球 其他有大量高端商品出口的欧洲国家以及经济对能源和矿业出口依赖较大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媒体在报道人民币汇率大幅日动时,则更加关心的是对本国货币和出口经济的冲击。 德国和法国媒体在报道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下滑的消息时,突出分析报道了德国宝马车和法国路易威登等奢华商品为何在中国市场必将进一步受到严重冲击。 不少亚洲国家媒体也担心,人民币加入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行列之后,会对周边出口型经济国家的经济构成"挤压"态势,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国际矛盾。 转载自BBC |
Posted: 13 Aug 2015 05:20 PM PDT 【真相网2015.8.14】英国媒体关注中国人民币周二大幅贬值近2%/以及其背后原因和影响。 《卫报》报道说,在最近数据显示出口下跌和制造业停滞不前后,中国人民银行周二表示,允许人民币中间价贬值近2%,希望使中国出口价格降低,同时较少借贷开支。 中国人民银行称这次贬值只是"一次性的",是人民币近三年来兑美元中间价的最低。 报道称,这一决定在整个亚太地区市场造成影响,"投资者担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需求将出现长时间的下跌。" 亚洲地区的股票市场普遍下跌,但是香港恒生指数却上涨了0.72%。 《卫报》认为,中国央行这一决定显示领导人越来越担心经济,担心人民币相对日元和欧元的表现越来越强从而使中国经济失去竞争力。 "但是这有可能引发其他中央银行也竞相贬值货币,因为他们也要争取保持自身与中国竞争的能力。" 报道认为,另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国又会批评中国操纵货币。 《每日电讯报》报道也认为,此次人民币贬值是"当局希望推动市场改革,推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这一决定正值经济面临放缓苦于对策时,同时也是为了推动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成为全球储蓄货币。 中国"霸权妄想" 《金融时报》周二刊登在香港的资深媒体人包林(Philip Bowring) 署名文章:中国对地区霸权的妄想。 文章说,西方的衰败并不是亚洲的崛起。"泛亚洲团结一致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在20世纪曾经有令人尊重的历史,但是这已经成为历史,而不是今天的现实世界——其中美国才是唯一举足轻重的外来者。" 文章认为,中国最近创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公关举动","如果就此以为亚洲大部分国家都期待一个中国领导的新时代那就错了",他们想知道的是,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基建计划究竟是出于中国的战略野心还是真的有商业逻辑。 文章提到中国在亚洲只有两个最密切的盟国,其一是巴基斯坦,其二是朝鲜。 文章表示,现实是中国还远远不是亚洲天然的领袖。日本抱有敌意,韩国充满戒心,东南亚国家绝大多数即便不是有敌意也很紧张;印度则一方面担心巴基斯坦边境地区一方面加强海上势力对付中国在马六甲海峡以西日渐显现的存在。 文章最后写道,地区霸权的幻想对共产党很有吸引力,但是其他亚洲国家却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的历史观里,中国不过是很多势力中的一个。这一局面还将延续下去。 英媒:人民币贬值加大了同美国对抗的风险 人民币贬值可能会令中国受到贬值货币增加竞争性的指责,也可能为习近平9月访美增添复杂因素 英国各报今天都报道和分析了中国货币经历20年来幅度最大的贬值。《金融时报》头版报道说,中国货币贬值令市场感到意外,也加大了同美国产生对抗的风险。 据《金融时报》报道,昨天中国央行将人民币下调了1.9%是1994年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调,其目的是为了刺激中国增长放缓的经济,但是也增加了"国际货币战争"的可能性。 《卫报》报道中国贬值人民币可能令其他国家的央行竞相效仿,保持对中国贸易的优势。在亚太主要国家当中,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的央行都下调利率达到货币贬值的效果以刺激出口。 《每日电讯报》报道说,中国当局让人民币贬值的剧烈措施旨在遏制经济增长放慢。中国的决策已经令全球投资者感到惊慌。英国股市FTSE指数闭市下降了1.1%。对全球经济的担心促使美国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0.9%。 《独立报》的相关报道提到人民币贬值令自西方进口商品更加昂贵,诸如Burberry等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奢侈品牌会受到影响。该公司股票在伦敦证券市场下滑了4.42%,成为表现最差的股票。 美国指责 《金融时报》报道说,人民币贬值可能会令中国受到贬值货币增加竞争性的指责,也可能为习近平9月访美增添复杂因素,因为美国政客一直认为人民币值过低。 北京的主要批评者,美国纽约州联邦参议员舒默已经说人民币贬值说明了为什么不能把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他说"让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就好比让狐狸作鸡的监护人。" 报道说,目前北京正在努力使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纳成为同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一样的全球储备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扩大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是人民币被接纳的条件。 历史教科书 东北亚地区紧张加剧,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关系由于这三个国家对过去历史关系的不同解读而受到困扰。《金融时报》的报道追溯了中日战争时期中共重视历史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历史。中国经济崛起使东北亚地区的历史解读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 报道说,韩国也一样,朝鲜民族主义中相当一部副是受迫害的内容。但令朝鲜民族主义更复杂的是南北朝鲜的现实,北面的朝鲜是共产主义国家,南面的韩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朝鲜受到中国支持,而韩国是美国的盟友。 中国和韩国领导人都在密切注视日本首相安倍在战后投降70周年纪念讲话中做何表示,他们都不信任日本这位有民族主义倾向的首相,因为他希望日本成为有自豪感的"正常"国家。日本修改战时历史教科书和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经常招致中韩抗议。战时的日军使用韩国"慰安妇"问题也是日韩关系紧张的一个因素。 报道说通过例举说明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教科书都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报道罗列出历史教科书中的主要有争议的内容:中国、韩国和日本教科书对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的不同解读;三国对南京屠杀不同的写法;中、韩、日教科书对慰安妇问题的写法不同;三国对文化大革命不同的解读。 转载自BBC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真相网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United States |